广西地处喜马拉雅以东地区,自北向南跨越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3个气候带,野生动植物种类达1.8万多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位。目前,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225.36万公顷,有效保护了广西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31%的红树林湿地。例如,世界濒危、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其栖息地曾经不断萎缩,到20世纪80年代初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300多只。成立自然保护区后,通过实施栖息地恢复工程、饮水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措施,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超过1400只,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广西山水交融、海陆相通,是我国南方极为特殊、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广西要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力争到2030年初步建成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森林草原湿地、重要生态廊道、生态敏感地区、重要江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坚持分类经营、分区施策,把生态林种到最需要种、最合适种的地方,商品林种到最能够种、最应该种的地方,从“发展绿色”逐步走向“绿色发展”;坚持科学种植、精品绿化,深挖城市找空添绿、乡村“四旁”增绿、矿山复绿加绿等造林潜力,统筹好西江、漓江等沿海沿江重要区域生态修复和扩绿提质,让壮乡越来越美丽,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山水如画的生态家园。蒋俊 摄



海南以生态立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重中之重。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霸王岭睑虎、海南黄花梨、海南白桫椤、坡垒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植物,是世界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又被称为海南的“生态绿心”,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性保护意义。海南省五指山市是海南中部生态保育区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63%的土地面积划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过去5年,五指山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6.44%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我们正探索打响“雨林”品牌,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更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海南省提出,要打造“三极一带一区”(即海口经济圈、三亚经济圈、儋洋经济圈,滨海城市带和中部生态保育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其中中部山区生态保育区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五指山作为中部山区生态保育区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重点发展茶叶、烟叶、野菜叶等“三片叶”产业以及“十二个林”的林下经济、雨林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建议更积极地探索碳汇交易的方式,让良好生态资源成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维护和提升中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灰喉山椒鸟停留在桫椤幼叶上。 海南日报供图


晨光中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 海南日报供图



湖北神农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是华中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三峡库区和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地。多年来,神农架林区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高地,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狠抓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神农架首次发现了全球动植物新种18种;旗舰物种金丝猴数量从2015年的1200余只增加到目前1471只,栖息地面积从210平方公里增至350平方公里;全球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分布区域从2个流域扩展到4个流域……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区长刘启俊:为进一步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神农架林区将持续健全保护机制,持续提升保护水平,持续加强联通性建设,持续完备监测体系,持续加大科普宣传,把神农架建设成为国民教育的“自然课堂”。




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漓江源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桂北琴蛙,并监测到红吸盘棱皮树蛙,属于第一次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记录到新分布的两栖动物。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门在漓江流域固定样地中监测到两栖动物2目9科26属35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猫儿山小鲵、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和富钟瘰螈。两栖动物多样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优势种个体数量大幅度增加。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捷:“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桂林的山山水水备受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和关怀。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嘱咐要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近年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小切口”地方立法,成立生态公安分局,建设数字漓江,严格落实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控制规划……桂林绿水青山的“颜值”不断提升,金山银山的“价值”得以彰显,“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越来越亮。桂林将加强漓江源头保护和支流综合治理,坚持全流域、全要素、多样性保护;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实施与保护漓江、保护山水相结合,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民主监督和专题协商,在全市形成人人争当“二郎神”、个个都是“代言人”的良好氛围。



湖北省近年来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长足发展。2月28日,一条喜讯传来:农业农村部就“中国渔政亮剑20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长江十年禁渔阶段性成效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江豚是长江水环境的“天然检测员”,其数量“止跌回升”反映了长江水环境的不断改善,也说明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抓好今后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除了要坚持不懈落实好十年禁渔这一重大举措,还要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满足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条件,促进长江生态获得更为全面、快速的修复。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义芳:全国政协新增设环境资源界别,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广西全区法院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出台服务保障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13条措施,推动府院协作、部门联动和跨域协作,建立漓江流域、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联动机制,与广东、云南、贵州法院的跨省司法协作机制,依法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不少案件入选最高法院典型案例,其中1件成为指导性案例并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库中国环境资源司法案例,彰显了广西当好守护绿水青山“二郎神”、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心和力度。用法治力量为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驾护航,法律工作者要结合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关注并围绕法治保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问题多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发挥司法职能,助推绿色发展。


布氏鲸在广西北海涠洲岛附近海域捕食嬉戏。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海南省委会主委)刘艳玲:海南省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究院等平台,与有关国际组共同开展了诸如湿地保护、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同步调查、IUCN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海南长臂猿等濒危物种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交流合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于2023年3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项目,双方将在未来3年内共同组织对海南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热带雨林修复、资源公平、海南生态资源有效可持续利用提供资助。同时加强保护地、科研院校、社会组织与国际组织的联系,扩展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物种保护、海洋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支持申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国际重要湿地”等名录;重点开展迁飞网络候鸟保护、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海草床与珊瑚礁保育、鲎(中国鲎、圆尾鲎)保护等项目国际合作。


海南长臂猿。海南日报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亢德芝:湖北省武汉市素有“百湖之市”之称,湿地资源禀赋优异,其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有一席之地。2022年11月,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召开时,武汉在大会上分享了武汉湿地保护经验,并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如下湿地保护国际合作:推进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城市建设示范,着力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和武汉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结合湿地保护参与全球保护候鸟迁飞通道活动;利用已在武汉成立的“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培训基地”,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学术交流活动;就湿地保护与修复相关研究课题开展国际合作。她相信,通过召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如今湿地保护“大平台”已搭建,全球共识已凝聚,今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会越来越多。


湖北咸宁赤壁东港湖小天鹅翩翩起舞。视界网 张斌 摄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群。 湖北日报通讯员 李吉民 摄


3月8日广西日报版面截图。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

进入广西云客户端专题

《专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202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