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王艳群 邓琳 曹文郁 制作:阳继乐
鸣谢:全州县融媒体中心
毛竹山村位于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的桂林市全州县,是才湾镇南一村委下辖的自然村。毗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主战场——脚山铺,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2021年4月25日,在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王德利有这样一段对话: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每每回想起总书记的话,南一村委党总支部书记王军荣都激动不已:“作为当时向总书记作汇报讲解工作的村支书,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永远感恩!我要胸怀‘国之大者’,努力奋斗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的葡萄产业,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王军荣他们抓住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着力推动葡萄品质提升工作,先后投入300万元,对27户39亩葡萄进行改良,改种了综合收益更高的“阳光玫瑰”等新品种。
在过去的一年里,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平均亩产较上一年提高了250公斤,改良后的葡萄价格也大大提高。其中,新栽葡萄品种“阳光玫瑰”的产量翻倍,产销两旺。
产业火了,旅游也火了。依托周边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红色旅游资源,毛竹山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采摘等新业态,打造“红+绿”乡村旅游品牌。
春日里的广西毛竹山村生机盎然。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邓琳 摄
点击查看全文
↓↓↓
悬崖之下,苗歌悠扬。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是真正的“悬崖下的村寨”。群峰叠翠、碧水荡漾,随着天气转暖,乌江沿岸游人如织。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下子“火”遍全国。
乡村旅游火了,也带旺了农家乐。如今,化屋村建设农家乐33家、民宿19家。自2021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9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
旅游让无数外出打工的化屋人返乡回来,而苗绣和蜡染则让化屋绣娘有了乐业之本。
从小和母亲学习苗绣及蜡染的绣娘杨文丽,怀揣着对技艺传承的初心,返乡创业开办了蜡染刺绣工坊。依托苗绣、蜡染等化屋村的特色产业,探索出“传统+时尚”的苗绣传承新路径。
“看到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创业的信心更足了。”杨文丽说。2022年,她利用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刺绣蜡染制品188万元,带动当地60余名绣娘就业。
在贵州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苗绣厂区直播间,一片片精美的绣片通过直播带货被卖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点击查看全文
↓↓↓
三月,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草木吐翠,春意盎然,道路宽阔通畅,整饬一新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地里的黄精长势正好……
昔日,不过是一方穷乡僻壤。如今,正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来到大山深处的华溪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在老党员马培清的院坝中,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村民话家常、谈愿景。更是在主持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发出号召: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在华溪村,当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黄精,如今已经成为全村的“黄金”。村内黄精种植面积已达到730亩,一辆辆满载着优质“中益黄精面”的大车也纷纷驶向海外,促进黄精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的华溪村蜂谷。
点击查看全文
↓↓↓
13年前,为了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王启望打算回到自己的家乡——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回来后,他便一门心思投入到创业之中,所创之业便是“茶叶”。
“创业小白”的他不断试错,逐渐琢磨出了一套立体化生态种养农业模式,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与村民们共享了金山银山。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来到毛纳村,勉励大家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要开全国两会了,我精心挑选了张明信片,真想给总书记看看。我想对总书记说说心里话:茶叶,让毛纳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王启望所说的明信片可是有故事的明信片。
毛纳村处于五指山深处,这里的热带高山雨林气候让大叶种茶味甘又清甜。这一片片嫩绿茶叶,为这个小小村庄打开了致富路。
茶叶打开致富路。
点击查看全文
↓↓↓
“挪穷窝、住新房、有产业、能致富,这都是党的政策好。”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感慨万千。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共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人。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时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富民新村全体村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和各项惠民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感恩奋进、埋头苦干,大踏步迈上更富裕、更幸福的康庄大道。
“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介绍,目前村里已建成养殖暖棚940座、日光温室422座,牛羊存栏4.2万头(只),年生产果蔬6500多吨,实现收入3200多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90万元。
甘肃古浪县富民新村的村民在古浪越海农业现代智能温室里采摘串收番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摄
点击查看全文
↓↓↓
“感恩好政策,感恩好时代,家门口挣钱,半条被子,幸福日子。”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民俗广场一摊子边,摊主罗金花热情似火忙活外,铺开纸张拿起笔,饱含真情一气呵成。
沙洲村地处罗霄山脉南麓大山丛中,是红军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过去,因为偏远闭塞,交通不便,村民在家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业作物为生,“金花们”以种菜卖菜过活,青壮年则纷纷外出务工创业。多年来,罗金花长期在外省务工,过着远离家人四处漂泊的生活,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故事,让默默无闻的沙洲村声名远扬。很快,当地就建起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变美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沙洲考察后,前来参观的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抢抓契机,大力发展种果子、开店子、摆摊子农旅经济,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湖南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群山环绕,风光宜人。
点击查看全文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徐淑琪的乡愁就在这里——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鄂州调研城乡一体化工作。在峒山村,他亲切地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座谈中,习近平对在场各级干部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古村落要保护好”等系列重要指示。他谆谆告诫:“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乡村变化确实非常大。”徐淑琪说,以前门口是露天旱厕、臭水沟,如今家家户户厕所入户;以前村里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较多,如今很多年轻人回村发展,村里还有措施互相照应。
这份变化,让荆楚民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2017年5月,峒山村被纳入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2018年9月,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示范村。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村貌。
点击查看全文
↓↓↓
初春时节,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白墙黛瓦,亭台水榭,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穿过一片错落有致的白色小楼,小楼墙上绘着喜庆的农民画,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村口红色雕塑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迎曦呈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原中央苏区考察调研,对老区群众始终记挂在心:“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好了,一定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
“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74岁的孙观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做客,与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让我特别感动。这些年,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去年,我家收入就超过了23万元。”
“我们村是有名的‘红军村’,全村共有32名烈士。总书记嘱咐我们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潭头村牢记嘱托,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开办特色农家乐、休闲采摘、红色研学旅游等项目,通过村民入股的方式,让村里的400多户村民当上了股东,吃上了“旅游饭”。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潭头村的群众,在党建引领下大力发展生产。
点击查看全文
↓↓↓
3月5日广西日报版面截图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
进入广西云客户端专题
↓↓↓